首页 / 养生 /

【www.sh-dupont.com--养生】

第1页 共2页

文章来源:亦茹/罗大伦频道
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QLJrowW7I439lq4ZmrAGbw

“中药新视角”系列文章并非纯中医理论知识,而是从现代科学和营养学角度对食疗养生及药食同源食材进行解读,以期开阔视野、拓宽思路、启迪智慧,为理解古人的智慧提供新视角、新思路。

说起薄荷,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。薄荷味的牙膏、薄荷味的口香糖、薄荷味的汽水、甚至还有薄荷味的少女。

薄荷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植物,它的生命力仿佛用不尽似的,无论放到哪里,都会努力存活。

胡杨老师养的第一盆植物就是薄荷,初次侍候花草,内心总是很期待的,经常就会忍不住去“抚摸一下”。正所谓“激动的心,颤抖的手”,抖着抖着,就把薄荷的叶子薅秃了。可能是因为失去了叶子不开心吧,这薄荷越来越蔫,眼瞅着就“趴下了”。换成别的花草,趴下了也便趴下了,任谁救都不好使。可薄荷不同,只要给它一丝希望,它就会努力生长,这不,胡杨父亲一出马,就给救活了!

炎炎夏日里能给我们带来些许清凉的,除了空调,恐怕就是薄荷了。暑热的天气里,薄荷会让人有清新舒适的感觉,那一片片小小的绿色叶子,仿佛能割开闷热黏腻的空气,将七八月的“蒸笼”撕开一个口子,释放出丝丝清凉。这清凉的感觉直直地从口腔渗入细胞,唤醒昏昏欲睡的神经。

薄荷也是一味很好的药食同源食材,它味辛性凉,归肺、肝经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薄荷,辛能发散,凉能清利,专于消风散热。”可见薄荷是有一定发汗作用的,是疏散风热、清利头目的常用之品。

在讲薄荷如何疏散风热之前,亦茹要好好将“发汗”这件事说道说道。

中医发汗那点事儿

熟悉中医的人都知道,在中医的治病方法里,大致是有八种的,分别是: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这八种。在这之中,“汗”占了很重要的地位,有散寒、退热、透疹、消水肿、祛风湿等作用。

“汗”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。感受寒邪者用辛温发汗,感受热邪者用辛凉发汗。

但是,不知从何时开始,网络上铺天盖地的“科普”、“辟谣”,它们的标题通常都是这样的:“感冒别再发汗了!”“感冒发汗的骗局您还没走出来吗?”“感冒发汗,小心造成XXX!”标题千奇百怪但中心思想基本一致:发汗不科学,发汗没有用。

然而,事实真的如此吗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,“发汗”是否科学。

1、发汗不是让外邪通过汗液排出去,而是改善血液循环。

我们的生活中之所以会经常出现“谣言”、“辟谣”、“错误的辟谣”,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信息的不对等和断章取义。

就拿中医的“汗法”来说,在信息不甚发达的年代,百姓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有限,尤其是医学知识,基本上是来源于观察大夫治病和亲朋好友、左邻右舍的建议。正是因为“汗法”的重要地位,这样一种观点在百姓心中就扎下了根:感冒需要发汗。

单说这句话有错么?没有错,最起码没有大错。但是,当这句话被添加了引申含义,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了。

比如,很多人都认为,发汗是要让外邪通过汗液排出去,这种认知就是不正确的。

中医讲的发汗,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一种结果。无论是寒邪还是热邪,当它们侵袭我们身体的时候,都会影响到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。

我们的身体其实是很“智能”的,大家回想一下,当我们“挨揍”的时候,是不是本能地第一反应就是“身体蜷缩护住内脏,双臂抱头护住脑袋”。当外邪来袭的时候也是一样的,身体的第一反应是护住重要的内脏器官,因此末梢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。

这个时候,我们用的这些能帮助我们发汗的有解表作用的药,它们的作用是促使局部那些不太活跃的毛细血管张开,改善末梢血液循环,将我们身体内部的“防御部队”带到体表与外邪进行战斗,从而达到消灭外邪的目的。

这就是中医里面所说的气血通畅有利于排出外邪。

2、发汗不是大汗淋漓,而是微微出汗。

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观点是:“不是让我出汗吗?那我使劲儿捂,看我这汗,都能洗澡了。外邪肯定都随着汗液排出去了!”这也是不正确的。

中医里面讲的发汗,并不是大汗淋漓。

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的第一个方子桂枝汤中就提到了:“遍身漐漐(zhí)微似有汗者益佳。”也就是说,中医“汗法”中所讲的发汗,是指微微的发汗,这是气血通畅后的结果,只要皮肤表面微微潮湿就可以了。“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”如果真的是“汗水止不住地流”,不仅病邪除不掉,可能还会因为津液过度流失而给身体造成伤害。

所以,您看,“汗法”其实是十分科学的一种方法。

同时,由“汗法”引发的这些争论也让我们明白了,凡事要深入了解、全面掌握后再进行探讨和交流,切不可断章取义、以讹传讹。古人云“君子不唱流言”,想来也是有这层含义在里面的吧。

下页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sh-dupont.com/yangsheng/659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