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教育 /

【www.sh-dupont.com--教育】

文章来源:雏凤清音
原文:https://weibo.com/ttarticle/p/show?id=2309404539434757390497#_0

​​最近,有一个新闻引起大众热议:一位7岁女孩在商场偷拿玩具,被亲妈报警。

有的人认为,就这点事,至于麻烦警察吗?

有的人则认为,女孩在店里被当场抓包还拒不承认,妈妈实在没办法了,寻求警察帮助并没有错。况且,警察也不是以“严刑逼问”的方式吓孩子,而是极有耐心地引导沟通,让女孩说出全过程,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。这其实是树立了一个对付熊孩子的良好案例。

但是如果大家仔细了解的话会发现,这次事件中的女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熊孩子”。她知道自己家境不好,妈妈是不会给她买的,再加上年纪小无法抵挡住玩具的诱惑,才出此下策。

除了求助警察,这位妈妈无法给出有效的教育方法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亲子间的沟通,正如这位妈妈所说由于工作忙,有时已经不能读懂女儿的内心世界。

我们不能忽视另外一种隐患的存在

在妈妈报警后,警察及时地疏散了周围的群众,对小孩进行一对一的劝慰,这样的做法是可以的。
但尽管这样,警察的到来还是会在小孩的心里留下阴影。因为小女孩是在听到警察说“偷窃有可能会坐牢,坐牢就是会被关进小黑屋”时,才哭着承认自己偷玩具的事实。

这件事可能会让女孩认识到偷窃是不对的,但同时,也有可能让她处于“被警察抓”的恐惧中。我们当然希望这件事对于小女孩来说可以到此为止了,但我们不能无视另外一种隐患的存在。

就像前几天有一段视频很火,大概是美国一名8岁的男孩因为在课堂上拒绝老师坐在身边的要求,两人发生了肢体冲突,但两人都没有受伤。
但警察就因为这件事逮捕了这位小男孩,并强制他戴上手铐,尽管他的手小到带不上。据男孩的母亲讲,男孩甚至还被送进了监狱,并被控以殴打重罪。

后来男孩母亲打了9个月的官司,才让检察官驳回了对男孩的指控。

逮捕男孩的一个警官觉得这么做是给男孩一个教训,希望他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,要学会从中学习并成长。

但结果是,这样的“恐吓教育”已经给男孩带来了严重的心理疾病。这件事后,男孩母亲说她的儿子被诊断患有多动症、对立违抗障碍、抑郁症和焦虑症,尽管现在有好转,但是也留下了创伤。

生活中常见的“恐吓教育”

这个事件中,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:女孩的妈妈之所以会选择报警,是因为“看过一个视频是爸爸教育女儿,做父母的也是报了警,然后把她带到警察局”,所以她也想效仿,用这个方法给女儿一个教训。

由此可见,这样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。

事实上,在孩子不听话、犯错的时候,不少家长下意识地就会用“恐吓”来代替沟通。“恐吓教育”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比比皆是:

当孩子哭闹时,大人可能就会说“警察叔叔把你抓走”
当孩子不吃饭,大人就恐吓说“医生会在屁股上打针”;
当孩子不睡觉,大人就恐吓说“会有怪兽出来把你带走”;
当孩子撒泼要买玩具,大人就恐吓说“把你卖给售货的阿姨”;
当孩子不肯写作业,大人就恐吓说“再不写就叫老师不让你上学”……

可能有家长会说“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”,或者认为这种方法确实是管用的。但往深处想,吓唬的本质其实是控制和威胁,没办法从根本上起到教育的作用。

当下你觉得有效果,是因为孩子信任你。一旦孩子被恐吓的次数多了,也就能识破你的套路了,甚至有可能会破坏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。

不仅如此,经常被“恐吓”的孩子,更容易养成撒谎的习惯。因为当父母用比较恐怖的言论“威胁”到孩子时,造成孩子内心极度恐惧,他就会开始说谎来应付他人。

其次,这种“恐吓式教育”,还有可能让孩子对真实的世界开始有错误的认知,并且可能因为幼时内心的阴影而做出伤害自己的错误抉择。

有些父母会拿社会上的职业形象恐吓孩子,一个怕警察的孩子,即使他有危险,他也不敢去向警察求救;一个怕医生的孩子,真正生病时也会害怕跟医生配合;一个怕老师的孩子,根本不敢安心听老师上课。

更严重的是,还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。

在孩子整个成长环境中,爸爸妈妈都是孩子了解世界的首要渠道。如果连父母都对孩子进行威胁恐吓,孩子的内心很容易受到创伤,进而产生“被遗弃感”。久而久之,容易导致孩子内心产生各项心理疾病。

所以你看,像“恐吓式教育”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,只会在日后对孩子的教育中埋下深深的祸根。

能给孩子带来正面效果的三个教育方法

简·尼尔森在《正面管教》一书中说到:

犯错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。当孩子犯错时,怎么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,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,而不是惩罚。

因此我认为“当众指责/恐吓”的方式,不会带来长远的正面效果。

作为父母也许是想树立威严,而团体中的指导者除了威严以外,同时也认为这是“机会教育”,藉由此人的例子,统一对团体传达他们的期待,他们或许认为,看到别人犯错的后果,大家自然而然会产生警惕,从而能让团体中的每个人,不犯同样的错误。

然而,这种杀鸡儆猴、以伤害当事人自尊来便宜教导之事,最后真的能当事人变好,也能让其他人避免犯错吗?

不,我认为不能。至少,这不会带来正面的长远效果,这反而是用负面方式寻求短效,最后只会兵败如山倒。

恐吓教育不可取,那该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呢?在我看来,有以下三个做法:

1、赞美要公开,批评要私下

指导的目的,是驱动当事人的自尊自重与自爱,“当众指责”所带来的“假象进步”,却是出于害怕被羞辱的恐惧感。教养、教育及管理的目的,究竟是在“自尊”的基础上,驱动向善的正念?或是制造“恐惧”,来使对方去做或不去做某件事?

我们自己也当过孩子、也当过学生、也当过员工,有谁喜欢被当众挨骂、被当众指责、或被当成反面教材说给全部的人听?

教养说穿了就是一种管理,孩子需要教,员工需要激励,我们永远有更好的方式来处理。私下讨论、吃个饭聊聊,温柔地鼓励,永远胜过严厉的说理。

贬抑人的自尊,只会破坏人自尊自重之心,人不会因为一直被挑毛病而变得完美,但却会因为一句温柔鼓励,而愿意努力改进。

2、把犯错当成学习契机

当孩子犯错的时候,比急着让孩子道歉认错更重要的是,把这件事变成他学习的机会。

比如说孩子推倒了人,如何解决问题呢?

不是口头说几句「对不起」,而是能主动将对方扶起来,关心对方有没有受伤,是不是还好,然后再去道歉,再去解决刚才的争执。
孩子犯错时,家长一定要冷静下来,先和孩子建立情感方面的纽带,再去解决问题,就会事半功倍。

3、关爱是孩子犯错后良好沟通中的基础

我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:“先处理情绪,再处理事情”。

一句“妈妈爱你”,一个亲吻,一个拥抱,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的存在而如果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他的爱,他不仅会感到恼怒,还会抵挡父母的教导,甚至因为太过渴求爱变得低微,或者走向反面,变得极其防御。

尊重,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,即使我们并不一定完全赞同。

就像孩子希望自己能够静一静时,也希望父母能够后退一步,而不是继续咄咄逼人。每个错误都是孩子进步的阶梯,而每次父母在帮助孩子爬楼梯的时候,都是一次最美好的亲子互动。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sh-dupont.com/jiaoyu/6634.html